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16〕8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乌海市“十四五”文体旅游广电业发展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内蒙古自治区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乌海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优势,整合优势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推进项目建设、丰富产品供给、强化实施保障、促进产业升级、拓宽消费空间、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推动乌海市全民健身示范市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服务人民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作为乌海市全民健身示范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全民健身服务质量,打造一流的全民健身消费环境。
(二)坚持市场导向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和企业动力,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产业体系。
(三)坚持消费引领
培育壮大体育企业主体,加快全民健身的供给侧改革,不断完善全民健身配套设施,提高全民健身服务水平。
(四)打造特色品牌
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产业特点的全民健身产品和项目,加大全民健身宣传推广和市场开拓,打造全民健身品牌,扩大乌海市全民健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绿色全民健身产业体系,推动乌海市全民健身产品生态化,推进乌海市全民健身示范市建设。
三、发展条件分析
(一)发展优势
乌海市独特的山水沙湖园特色,赋予体育旅游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拥有最具优越的气候资源和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而且旅游资源的特色鲜明、种类齐全,山、水、沙、湖、园等资源组合度好。在空间上,形成了以山地、沙漠、庄园为特色的自然圈层,与历史民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人文资源叠加融合。优越的气候资源和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是乌海市全年开展体育旅游的重要基础。
乌海市以环乌海湖周边、甘德尔河、甘德尔山地区为重点,打造具有湖光、山色、大漠、草原等自然特色和历史、书法、赏石等文化特色于一体的体育、旅游核心功能区,这些为乌海市发展体育旅游提供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和多样的设施类型。
(二)发展制约因素
一是体育产业规模较小。体育产业增加值在乌海市GDP总额中的占比低于1%,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现有体育公司少、弱、小、散,缺乏大型体育公司;二是体育公共设施不足。高水平的体育设施匮乏,其余体育场馆均已陈旧,难以适应高水平国际赛事的需求;三是体育赛事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影响力强、覆盖面广的赛事,其表现为多、小、散、乱、弱;四是全民健身文化需要培育。统一的全民健身形象尚未塑造,全民健身氛围尚未形成,专门的全民健身传播平台尚未建立;五、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体育旅游开发、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培养体系尚未构建完善。
四、总体目标及建设阶段
(一)总体目标
乌海市以环乌海湖周边、甘德尔山、金沙湾地区为重点,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以体育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重大机遇,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体育活动为要素,通过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为路径,重点打造全民健身示范市建设项目。
乌海市全民健身示范市建设立足于回应国家体育事业重大需求,立足于乌海市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愿景,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从战略高度、客观维度、视野广度定位体育和旅游发展,坚持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体育产业发展道路。在政府主导下,充分释放社会、市场活力,逐步在乌海市打造“一馆多场、体教融合、体医结合、配套完善、错位发展”的体育业态,逐步形成集体育、旅游、教育为一体的融合型体育发展模式。通过制度创新、结构调整、方式转变,通过创建有利的营商环境,有目标地打造乌海市自有的品牌体育赛事,使乌海市参与体育活动人口持续增长,使体育产业链日趋完善,拉长乌海市体育旅游产业链,使体育成为助推乌海市旅游,让体育给城市带来活力。
(二)建设阶段
1.2022年1月-2022年6月,任务制定阶段
通过商讨研究,实地考察,结合全民健身现有基础条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形势,初步确定建设的目标、任务。经市级相关部门、有关协会、俱乐部、企业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改、讨论后,最终形成乌海市全民健身示范市实施方案。
2.2022年6月-2024年6月,集中打造阶段
根据实施方案要求,有针对性地推进构建有竞争力的全民健身产业体系、丰富高品质旅游体育消费供给、积极培育全民健身试点示范3大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山地户外旅游、河湖运动旅游、参赛观赛旅游等旅游体育新产品、新业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户外露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航空飞行营地等其他旅游体育设施,全面开创乌海市全民健身新局面。
3.2024年6月-2024年12月,实施推广阶段
对照实施方案建设标准,查找差距和不足、及时跟踪问效,促进创建工作和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总结归纳各方面的成功经验,组织制定实施旅游体育相关标准,逐步将全民健身示范市创建工作成效在自治区内其他地区复制推广。
五、重点任务
(一)加强全民健身示范市创建顶层设计
制定全民健身总体规划和全民健身示范市实施方案,科学布局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全民健身网络,明确发展目标、主要内容和重点项目,做好空间布局和资金保障。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把全民健身规划纳入多规合一,确保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达到人均室外体育用地0.3平方米以上和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探索建立体育与城市融合发展路径,推出一批健康促进类的组织、活动、场地设施及项目。健全全民健身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全民健身事业资金投入力度。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培育一批较强实力的体育企业进行体育科技创新,提升全民健身设施、装备供给。
(二)丰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持续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行动计划。充分利用黄河乌海段、乌海湖、乌兰布和沙漠、龙游湾湿地、甘德尔山系、环湖景观路、葡萄种植园等自然资源建设户外、冰雪、水上、航空运动等场地设施和健身步道。提高城市公园绿地、边角地利用率,规划建设跑步、步行、自行车皆可通行的城市慢行步道,打造安全舒适的“绿色廊道”和“城市慢行系统”。新建居住小区严格按照国家要求配建健身设施,老旧小区改造因地制宜补齐健身设施短板,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将工业厂房、商业用房等既有空间建设改造为体育设施,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建设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拓展全民健身场地空间。
(三)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
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形式和力度,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结合重大健身活动,借助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加强宣传,多角度、全方位报道各区、各单位组织开展全民健身的经验、成效及追求健康文明生活得鲜活生动事例,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运动观、生活观。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推广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和评定,推行国家科学运动积分体系,激发全民健身社会氛围。组织开展全民健身示范市申报工作,以创建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社区为抓手,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
六、实施路径
(一)推动短板补齐,提供多样的健身设施
贯彻实施乌海市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建设“三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推进滨河二期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进镇(街道)体育设施达标,建设升级行政村(社区)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行政村全民健身活动站点、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建成海南区乡镇多功能全民健身馆、海南区小型体育综合体(游泳馆)。依托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利用和管理好规划体育用地,盘活城市空闲土地,复合利用城市已有空间资源,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围绕居民区建设一批方便可达的运动休闲设施,在以乌海湖为核心的环湖绿道景观系统及其他园林景观中,规划绿色富氧的全民健身场地。
(二)发挥长板优势,做好旅体联动文章
积极鼓励和引导以阳光田宇国际酒庄、黄河西行客栈、甘德尔山旅游区、蒙根花休闲农业园等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等根据自身特点,把体育的项目融入到景区之中,重点打造蒙根花滑雪场、乌海金沙湾滑雪场、滑雪乐园等冬季项目场地设施。依靠乌海湖、甘德尔山环山水系的建设规划,科学设计河道路线、设计适合大众休闲娱乐的漂流项目和衔接各景点公路的码头,以乌海湖休闲度假旅游区为发展核心,创建国家级旅游体育休闲区,带动周边旅游区、博物馆、健康谷等项目发展,打造徒步健身、集户外运动、沙湖度假、城市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中央旅游体育单日运动游憩线路。
(三)助力提质增效,为市民提供科学的健身服务
不断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强化行业自律、创建服务品牌、普及健身项目、发挥引领作用。贯彻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制定面向大众的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及评定体系。鼓励体育明星、健身专家、医学专家等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健身科普和研究工作,征集推广体育科普作品。持续创新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形式和内容,构建多层次的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使用、管理、服务工作体系,持续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规模,提升指导服务率和服务水平。
(四)加强赛事策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完善线上线下融会贯通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互动新模式。持续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会、运动健身进万家、社区运动会、运动项目联赛等系列赛事活动,不断提升沙滩足球、马拉松、登山、自行车、健步行、帆船帆板、皮划艇、龙舟、羽毛球、沙漠越野等赛事活动品质。发展壮大足球、篮球、排球、广场舞、健身操、太极拳、自行车等群众基础好的体育赛事,发展运动项目人口,夯实运动项目发展基础,引导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等自主设计、创建、发起赛事活动,打造赛事产业链,开发赛事衍生品,增设网络赛事活动。
(五)贴合时代需要,加强体育信息化建设
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全民健身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包括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健身组织、健身指导、健身设施等系统、全面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清单。探索建立健身健康智慧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体育领域的深层次融合,建立体育锻炼、健身健康信息与政府部门数据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提高全民健身信息收集准确度和全民健身设施监管效率。支持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运动发展,推进线上智能赛事活动开展,实现市民体育健身和体育消费数字化、便利化、智慧化,提升全民健身智慧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六)立足体育惠民,促进体卫融合健康工程
构建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打造多层级的体卫融合合作联动网络,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推进体卫融合理论、科技和实践创新,完善运动健康智能数据采集系统,逐步建立体卫融合健康服务站点,研究开发主动健康关键技术,推广智能化体质健康测定、健身咨询及制定运动处方等科学健身服务。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开展集运动健身、运动防病、运动营养、运动心理“四位一体”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实现“慢病干预、防治结合、主动健康”的预防机制,发挥体育健身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
(七)打造产业集群,激发全民健身消费潜力
依托乌海承办自治区十二运的场馆优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辅助设施建设,注重集群化内关键要素平衡发展,依据地域接近的原则,注重从生态自然、经济发展、文化底蕴、交通便利等角度出发,整合周边旅游体育资源,使各种资源相互补充,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修身养性等为目的的体育活动,构建乌海市全民健身中心区。同时,推动体育市场供给与体育消费相互促进,打造户外运动、冰雪运动体育惠民主题活动,鼓励体育消费,活跃市场氛围。推动体育精品赛事活动,大力开发水上、户外、沙漠、航空等优质体育消费产品,形成四季体育活动品牌。推动线上线下体育消费活动融合,推进健身公园、体育服务综合体等消费新载体建设,创新体育消费新模式,促进体育消费便利化,促进各层次人群体育消费增长。
(八)保障全民覆盖,促进重点人群开展健身活动
大力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中等强度以上体育活动时间。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打造中小学生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精品赛事。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进行体育干预。完善老年人健身保障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老年人体育健身设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提升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体育服务功能。实施助残健身工程,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开发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健身与康复项目。推进职工体育发展,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各类体育协会作用,鼓励支持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开展工间操和举办比赛。推动农民丰收节等农民赛事活动。鼓励妇女以健身操舞等形式参与体育锻炼。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调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及其他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建立联席工作机制或领导小组机制,推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抓好全民健身计划相关任务措施的落实。完善规划与土地政策,将体育场地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合理保障体育用地。
(二)加大资金投入
通过现有资金渠道,加大对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推动落实财税等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机构、个人对全民健身事业的资助捐赠,落实现有所得税税前扣除的相关政策。
(三)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和手机平台,广泛宣传全民运动健身示范市创建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强化典型示范,总结推广示范市创建的经验做法,推动全民运动健身示范市创建取得预期成效,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形成人人健身、健康人人的良好局面。
(四)强化监督考评
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落实相关任务,市文体旅游广电局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开展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效果评估,形成多方监督反馈机制,并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公众和新闻媒体监督,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