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在轻松享受旅游带来带休闲惬意的同时,一些不文明旅游现象也随之产生。这些不文明现象的出现不仅损害了旅游环境和游客的形象,也让我国的旅游形象在国际上深受歧视。本文以试分析景区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实质为基础,从社会心理学理论角度出发,分析景区游客产生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原因,从游客个体、景区管理、景区情景三个层面提出对策,以期最大程度的减少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不文明旅游现象;社会心理学;原因及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满足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也变得重要起来。旅游作为休闲娱乐、放松心情、开拓眼界、寻求精神愉快的一种方式,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不仅仅只满足于欣赏国内的山水风光,许多人产生了到国外亲身体验异域文化、增加知识和丰富阅历的强烈欲求。
然而,我国游客在享受旅游带来的精神愉悦时,文明出行的状况不容乐观。我国游客在文明旅游方面素质欠佳,旅游过程中因为游客自身素质和环境等因素影响,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出境旅游者更是把一些在国内习以为常的生活陋习带往世界各地,使我国的文明形象大大受损。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我国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将游客不文明行为研究的主体聚焦到某一具体的旅游群旨在提高人们文明素质,减少不文明旅游行为,加强景区建设管理,创建和谐文明的旅游氛围,提升我国旅游形象。
二、国内不文明旅游行为研究现状
根据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文献作者把对景区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表述主要分为以下三类:邱剑英(2001)等将此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王寿鹏、旷婷玥(2011)将此行为称为“道德弱化或失范行为”;林育彬(2010)将此行为称为“不文明行为”。
对于不文明旅游行为的产生的原因,陈波(2015)认为主要受到我国传统文化、旅游过程中“道德感弱化”及不完备的环境保护意识因素的影响;胡华(2014)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是个人因素与其周围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因素包括文化素养、态度、价值观等,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环境、景区环境等;罗薇等(2014)认为游客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教育原因、历史文化原因、客观原因三方面。
通过对上述有关我国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多数学者选择从旅游学的角度来分析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产生原因,原因分析较为单一,缺乏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该行为进行分析,从新的视角切入研究,丰富研究内容。
三、不文明旅游行为产生原因分析
1、去个性化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因为所处的社会地位、扮演的社会角色、拥有的文化背景及个人修养等具有不同的个性,也正是这些个性对我们自身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约束。旅游作为一种暂时居留的活动,具有暂时性、异地性和松散性的特点,它是摆脱压力和烦恼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引发“去个性化”的因素主要有两点:匿名因素,旅游团中的成员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在一个特定的短期时间内,由于前往某处旅游而聚集到一起,成为临时的旅游群体,在旅游活动结束之后各自散开。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每个成员都不会去对另外的成员进行过多的了解、沟通和干涉。因此在旅游活动中的行为就会因为彼此之间的“匿名”而不受压力和约束,一些不文明行为就会因此出现;责任分散,一个旅游群体中,如果出现一个成员产生了一些不文明旅游行为,而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惩罚时,其他成员的行为约束力就会减弱,相继做出一些不文明旅游行为,从而导致整个群体发生不文明旅游行为。因为这个旅游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觉得自己只是大群体中的一员,没必要为整个群体的行为承担责任,更不必为群体的不文明行为感到自责,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行为原因归咎于他人也产生同样行为的身上,自己责任减轻,更倾向于做出不文明行为。
2、从众心理
所谓从众,是指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导致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群体和个体这两个因素,其中不同的个体因素会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
个体因素一,因为个体自信心不足,缺乏判断,就容易失去自己的主见,选择从众。如果游客对自己遵守的排队规则不自信,并且在排队很长时间后依然无果,观察到其他插队游客顺利完成项目游览,开始怀疑自己坚持排队的选择是愚蠢的,从而失去自己的主见,最后选择“随大流”插队;个体因素二,因为个体的自我介入水平较低,对事物认知不够高、自己的行为管理越差,容易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从众;个体因素三,个体的责任心越强,从众行为越不会发生。如旅游的游客因自身道德水平较高或是因身份地位带来的较高原则性,当周围游客群体都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时,自己也不会选择与群体保持一致性。
3、人在情境中
“人在情境中”强调个人生存环境各因素的互动,认为人的生存环境、过往经历会同时影响着人的行为,必须同时注重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根据该理论的阐述,游客的许多不文明行为也是无意识地对环境中的各种暗示,做出的相关反映。个体在日常生活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都是比较整洁和卫生的,所以平时也就不会发生乱扔垃圾或随地吐痰的现象,但是在旅游的过程中,如果景区的卫生环境本来就比较差,就会给游客可以不用保护环境的暗示,不文明行为就会发生。反之,如果景区的卫生环境较高,并且一直都保持的很好,就会给游客必须维护景区环境,跟平时生活环境保持一致的暗示,不文明行为就不会发生,使景区的环境得到保护进一步减少不文明现象产生。
四、对策
1、利用媒体宣传,引导正确行为规范
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在介绍旅游景区秀美风景的同时,也应提醒游客在景区游览时,需要注意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和行为规范,让游客能全面了解景区风俗人情,做到“入乡随俗”,避免因不了解规则禁忌而产生的不文明旅游行为。
景区内可设置适当提示标语,提醒游客正确的旅游行为,同时让游客意识到自己是处在公共场所,承担着公共责任,明确游客这一角色应具备的行为规范,帮助其更好的适应新角色带来的行为方式,从而自觉遵守正确行为规范。
2、加强景区管理,打造文明旅游环境
有些时候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并不是因其本身的素质低下,而是因为旅游景区设施不够完善,导致不文明行为的产生。完善景区设施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如垃圾桶、卫生间、休息区等的设立,不仅要方便游客,还应该注意设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且要与景区的内容一致,增强其观赏性。在某些乱扔垃圾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加强清扫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在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设置文明宣传提示,提醒游客的行为,不要跨越文明界限。
3、重视自我管理,内化文明旅游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的规范要求需要转化为人的个体内在意识,进而才能转化为行为习惯,而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自我管理来实现。帮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做到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可以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旅游前,以教育手段为主,如在入景区前,向游客分发文明旅游的宣传手册,让专门的导游讲解文明旅游行为;旅游中,以约束和激励手段为主,如在景区内举办各种文明旅游活动,营造浓厚的旅游文明氛围。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