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不文明行为,你遇到过吗?
尽管游客的文明素质有所提高,但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等不文明行为并没有完全消失,“到此一游”的题字还屡见不鲜,游客文明旅游观念需提升。
记者粗略统计,国庆期间,有近10起“游客种种不文明”事件被媒体集中曝光。
在陕西靖边波浪谷,丹霞地貌景区岩石上被游客留下刻痕和划痕。景区一位工作人员气愤表示,这些被游客留下刻痕的岩石,600年也恢复不了原貌。
在四川峨眉山风景区内,一座铜钟内壁被游客涂满各种文字和涂鸦。环卫大爷称,铜钟外设置了护栏和提示牌,就是为了防止游客钻进去,但还是有人无视。
对此,有网友直言大呼,这种行为太丢人!
也有网友表示违法成本太低,要加大法律惩处力度、思想教育力度才行。
国庆期间游客火爆,发生在景区的诸多游客不文明行为,景区乱象也被集中曝光出来。
在南京夫子庙景区,有环卫工人称,工作量比平时加了八九倍,大概十五分钟游客就制造一袋垃圾。
在广西南宁一公园景观石上,虽设有“禁止攀爬”警示牌,但仍有不少孩子爬上爬下。一家长还表示正好给孩子锻炼胆量。
各地已陆续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纳入“黑名单” 奖惩分明
对于屡见不鲜的不文明行为,为了提升游客文明旅游观念,2016年5月,原国家旅游局修订发布了《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
包括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损毁、破坏旅游目的地文物古迹、违反旅游场所规定,严重扰乱旅游秩序等等,诸多游客在境内外旅游过程中发生的因违反境内外法律法规、公序良俗,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都将被记录在案。
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一批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3名游客被列入“黑名单”。 根据相关规定,经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评审委员会审定,三名游客纳入旅游不文明游客记录期限均为3年。截至目前,共有35人被纳入旅游“黑名单”。
除了国家层面出台的相关法规,江西、昆明、宜昌、各地区也开始纷纷制定相应的不文明行为处理措施,以规范旅游游客行为。
游客文明旅游观念需提升 拉“黑名单”起警示作用
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索“毁坏名胜古迹”字样,发现此前并无因此而被认定为刑事、行政、民事案由的相关记载。
而据媒体报道,前不久,在上饶三清山巨蟒峰打岩钉攀岩的3名游客,被检察院提起了民事公益诉讼,成为全国首例毁坏名胜古迹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由此,评论员庞岚建议,不妨鼓励保安、警方、管理者直播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景区也可以增加摄像头,将监控拍下的不文明行为传上网络。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多人明白公共场所不是自己家,理应遵规守矩。同时,这些视频资料也都可以作为日后民事公益诉讼的证据。
有声音认为,让违法犯罪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能形成明显的警示作用,有助于提醒更多游客文明出行。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可以进一步征求司法机构的意见,经由相应的法律程序,把违法甚至是犯罪的不文明游客的信息与航空、铁路、交通、海关、住建、文化以及金融监管等部门共享,探索将其纳入公民诚信体系建设的可能性,也可以指导行业协会共享不文明游客的信息,使之成为具有更强约束力的规范体系,让游客为不文明行为付出更大的代价。
“‘黑名单’也只是个震慑,是一个正向的引导,促进作用。个人文明旅游观念的提升也很重要。”对于各地严打旅游不文明行为的措施,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创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思敏则认为。
“解决这些问题,这需要景区相关设施的齐全与配套,也需要游客自身提高文明旅游的意识,尤其是全民旅游素质的提升。”刘思敏说。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王衍用则提出了进一步的详细建议,下一步应继续加大文明旅游的宣传教育,完善文明旅游的监督管理体系,并加大实施力度。景区要科学规划发展,完善服务设施。同时,要抓好青少年及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在各级学校大力开展文明旅游行为教育,以这个群体的文明言行来促进家长及社会群体的自觉文明旅游。
对此,人民日报也发文称,要加强旅游安全、规范旅游行为的宣传工作,不能浮于表面,多采取些生动不生硬的手段,让游客入耳又入心。其次,还是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游客扎堆易生乱象。如何避免监管死角,运用新技术及时发现并制止不文明行为,值得思考。最后,要让规则“长上牙齿”,量化破坏规则的成本,并能及时反馈到行为人头上,给不文明旅游行为通上电,触碰不得。
上一条:
下一条: